標籤: 書評

閱讀更多

年末書單:2020 年我最愛的幾本書

年末,整理了一下過去一年讀的書,算一算,今年不知不覺間讀了 40 幾本,有好書、爛書和無感書,但總體來說算是收穫豐富。這些書,有的是今年熱騰騰的出版品,有的是已經流傳許久的作品(最近心血來潮還讀完了李維菁所有的書,還有三毛全集),以下精選一些 2020 年我最喜歡的幾本,推薦給大家……

閱讀更多

男人抽一整夜的煙,女人做一整晚的夢:《鏤空與浮雕》的名人側寫,陪我們乘過生命的夜車

我喜歡范俊奇筆下的張曼玉,他寫張曼玉的風華絕代,寫她「穿著花色妖嬈的旗袍,提著鋁飯盅到唐樓底下婀娜走過買碗雲吞麵」的極致美麗,筆鋒一轉,感嘆歲月面前彩雲易散琉璃脆,就如張曼玉這等美人也得面臨色衰愛弛的危機。談到媒體大眾對張曼玉人老珠黃的無情批評,范俊奇筆下充滿反思憐憫:「我們有沒有必要對一個喜歡抽很細很淡的煙,喜歡自己剪頭髮,喜歡一個人逛美術館和二手服飾店的女明星趕盡殺絕呢?」

閱讀更多

Hansel and Gretel:長大後重看《糖果屋》童話,才懂它真正的黑暗

《漢賽爾與葛麗特》最早的版本於 1812 年面世,歷史學家認為,故事背景起源於 1315 年的大饑荒,那時,許多人不僅遺棄自己的孩子以求自保,甚至有吃人肉的情況發生。在原版故事裡,漢賽爾與葛麗特的父母兩人,都同意將孩子遺棄,在後來的版本中,變成是母親說服父親遺棄兩姐弟,再後來,變成是繼母教唆……

閱讀更多

《可是我偏偏不喜歡》:罵婊子的人與被罵的婊子,到底誰比較猥褻?

最近在讀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原著作者吳曉樂的書《可是我偏偏不喜歡》,十幾篇散文,文字如手術刀般銳利,安靜劃開人際關係的層層肌理,綻開藏在底下是化膿、是發炎、是僵硬的血肉斷面,一目瞭然地觸目驚心。其中一篇《習得復忘掉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,吳曉樂提起,為什麼現在關於女生的文章寫來寫去,都脫不了「愛自己」這三個既空泛又深刻的字?不是因為濫情,而是因為在一個厭女社會,許多女生都太善於厭惡自己。

閱讀更多

《掙扎的貝類》:人生荒誕到一個境地,就只能笑了

許多首詩的背景,都發生在獨立於人類歷史之外的未知時空,例如廢棄的高速公路,因為未來新型交通工具的問世而遭人遺忘,後來成為遊民的聚集地,以及現代人重新與陌生大海接觸的懷舊甬道;例如夢中圖書館,收藏了全世界人的夢,書架上每一刻都有新的書憑空出現,訴說做夢者本人都不記得的思想洪流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