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: 讀字

深入閱讀

Hansel and Gretel:長大後重看《糖果屋》童話,才懂它真正的黑暗

《漢賽爾與葛麗特》最早的版本於 1812 年面世,歷史學家認為,故事背景起源於 1315 年的大饑荒,那時,許多人不僅遺棄自己的孩子以求自保,甚至有吃人肉的情況發生。在原版故事裡,漢賽爾與葛麗特的父母兩人,都同意將孩子遺棄,在後來的版本中,變成是母親說服父親遺棄兩姐弟,再後來,變成是繼母教唆……

深入閱讀

《可是我偏偏不喜歡》:罵婊子的人與被罵的婊子,到底誰比較猥褻?

最近在讀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原著作者吳曉樂的書《可是我偏偏不喜歡》,十幾篇散文,文字如手術刀般銳利,安靜劃開人際關係的層層肌理,綻開藏在底下是化膿、是發炎、是僵硬的血肉斷面,一目瞭然地觸目驚心。其中一篇《習得復忘掉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,吳曉樂提起,為什麼現在關於女生的文章寫來寫去,都脫不了「愛自己」這三個既空泛又深刻的字?不是因為濫情,而是因為在一個厭女社會,許多女生都太善於厭惡自己。

深入閱讀

《掙扎的貝類》:人生荒誕到一個境地,就只能笑了

許多首詩的背景,都發生在獨立於人類歷史之外的未知時空,例如廢棄的高速公路,因為未來新型交通工具的問世而遭人遺忘,後來成為遊民的聚集地,以及現代人重新與陌生大海接觸的懷舊甬道;例如夢中圖書館,收藏了全世界人的夢,書架上每一刻都有新的書憑空出現,訴說做夢者本人都不記得的思想洪流……

深入閱讀

迷失於愛時,讀莒哈絲:「哪怕沒有情人,重要的是擁有對愛情的癖好。」

莒哈絲一生情人無數,其中兩段最為轟轟烈烈、受人爭議,一個是她少女時代交往的中國富豪,一個是晚年仰慕她的年輕男子楊.安德烈。第一段戀情,發生在越南,她十五歲,男人三十多歲,愛情跨越了法國人與中國人、白種人與黃種人、殖民者與被殖民者、貧窮與富有、童稚與成熟的重重屏障。

深入閱讀

許含光《齒與骨》:那些情緒激昂,卻空白無解的時刻

在許含光的詩集《齒與骨》中,「季節」是一個不穩定的概念。外頭的春夏秋冬和內在的春夏秋冬大多時候並不同步,許多該說而未說、想說卻不知如何說的,就散落在這些錯頻的縫隙中,如同那些我們從不知該如何處理的情緒,還有那些早已成形卻尚未意識到的感受,這些,許含光都在《齒與骨》中替我們溫柔訴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