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漢賽爾與葛麗特》最早的版本於 1812 年面世,歷史學家認為,故事背景起源於 1315 年的大饑荒,那時,許多人不僅遺棄自己的孩子以求自保,甚至有吃人肉的情況發生。在原版故事裡,漢賽爾與葛麗特的父母兩人,都同意將孩子遺棄,在後來的版本中,變成是母親說服父親遺棄兩姐弟,再後來,變成是繼母教唆……

《漢賽爾與葛麗特》最早的版本於 1812 年面世,歷史學家認為,故事背景起源於 1315 年的大饑荒,那時,許多人不僅遺棄自己的孩子以求自保,甚至有吃人肉的情況發生。在原版故事裡,漢賽爾與葛麗特的父母兩人,都同意將孩子遺棄,在後來的版本中,變成是母親說服父親遺棄兩姐弟,再後來,變成是繼母教唆……
除了工作外,我也非常重視豐富自己內在的「儲藏庫」這件事。無論多忙,每個禮拜天,我都會找一家舒適明亮的咖啡廳,看一個下午的書和雜誌,偶爾看部電影,隨筆寫些東西。接下來,想和大家分享我的週日都做了些什麼事、看了什麼書、聽了什麼音樂、看了什麼電影……
最近在讀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原著作者吳曉樂的書《可是我偏偏不喜歡》,十幾篇散文,文字如手術刀般銳利,安靜劃開人際關係的層層肌理,綻開藏在底下是化膿、是發炎、是僵硬的血肉斷面,一目瞭然地觸目驚心。其中一篇《習得復忘掉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,吳曉樂提起,為什麼現在關於女生的文章寫來寫去,都脫不了「愛自己」這三個既空泛又深刻的字?不是因為濫情,而是因為在一個厭女社會,許多女生都太善於厭惡自己。
許多首詩的背景,都發生在獨立於人類歷史之外的未知時空,例如廢棄的高速公路,因為未來新型交通工具的問世而遭人遺忘,後來成為遊民的聚集地,以及現代人重新與陌生大海接觸的懷舊甬道;例如夢中圖書館,收藏了全世界人的夢,書架上每一刻都有新的書憑空出現,訴說做夢者本人都不記得的思想洪流……
Medusa 的神話起源眾說紛紜,有人說她來自一個名為 Sarpedon 的島嶼,有的學者則認為她是西北非柏柏人(Berbers)信仰的一部分。她是戈爾貢(Gorgons)三姊妹中排行最小的一個,卻是姊妹中唯一無法長生不老的血肉之軀。
閱讀 Anthony Bourdain 的《名廚吃四方》( A Cook’s Tour: In Seach of the Perfect Meal ) ,是一個集唾腺分泌、腎上腺素噴發、視覺與聽覺紛呈爆發的體驗。他寫在薩哈拉沙漠的孤獨沙丘之中,大口撕啃烤全羊的自由奔放,肉汁肆無忌憚地從嘴巴流到手上、再滴落於炙熱的沙……
莒哈絲一生情人無數,其中兩段最為轟轟烈烈、受人爭議,一個是她少女時代交往的中國富豪,一個是晚年仰慕她的年輕男子楊.安德烈。第一段戀情,發生在越南,她十五歲,男人三十多歲,愛情跨越了法國人與中國人、白種人與黃種人、殖民者與被殖民者、貧窮與富有、童稚與成熟的重重屏障。
Kamin 原本過著光鮮亮麗的編輯生活,每天跑記者會拿禮物免費吃到爽,還常常能參加豪華出差之旅,做著人人眼中的夢幻工作。但不知為何,她的體重不斷上升,臉上狂冒痘痘,而且每天一醒來,就毫無理由地流眼淚,即便身在最高級的飯店房間也ㄧ樣。
Marquis de Sade 不是什麼鬼怪,但他在 18 世紀的法國的確被很多人視為邪魔妖道。他雖然出身貴族,卻一生因為離經叛道的作品而前後被監禁長達 30 多年,他的著作《索多瑪 120 天》(The 120 Days of Sodom)一直到近年都還被視為禁書,而 S&M 這個詞裡的 “Sadism” 更是由他衍生而來。
在許含光的詩集《齒與骨》中,「季節」是一個不穩定的概念。外頭的春夏秋冬和內在的春夏秋冬大多時候並不同步,許多該說而未說、想說卻不知如何說的,就散落在這些錯頻的縫隙中,如同那些我們從不知該如何處理的情緒,還有那些早已成形卻尚未意識到的感受,這些,許含光都在《齒與骨》中替我們溫柔訴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