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BOUTÉ:讓我們困住的,往往不是實體的牢籠,而是心靈的設限

想像一下,假如一個人從一出生就被關在一個封閉的小房間裡,這房間沒有窗戶、聽不見外面的聲音,也沒有其他人會進來,他只能靠一個小洞口定時送來的飲食、營養素和藥物生存下去,對他來說,這個小房間就是他全部的宇宙。在這樣的環境裡長大,你認為這個人的腦子裡會有「外面」的概念嗎?他會覺得自己被囚禁嗎?他會對房間外面的事物產生好奇嗎?他會做夢嗎?他會悲傷嗎?他會產生闖出去的衝動嗎?

《孤獨 Tout Seul》:

畸形男孩一出生就被父母囚禁,獨自在汪洋燈塔中度過半生

被稱為「漫畫詩人」的 Christophe Chabouté,在《孤獨》(Tout Seul)這部宛如電影般的漫畫書裡,用一個簡單動人的故事,精彩探討了這些關於哲學與美學的問題。

《孤獨》的故事主角是一位天生畸形的男人,他的父母在汪洋裡一座與世隔絕的燈塔裡生下他,見到了他如怪物般醜惡的面容後感到非常恐懼羞恥,於是決定在這座燈塔裡撫養他長大,不讓他接觸外面的人類社會。

Photo vie: Pinterest

後來,這個男人的父母相繼過世,他的父親在死前買通了一些關係,並將全數財產交給一位信任的船員,要他每隔一陣子就把食物、藥品與魚鉤等物資送到這座燈塔小島上,讓他的兒子繼續活下去。

就這樣,這個畸形男子獨自在這巴掌大的岩石小島上活到了 50 幾歲。很少人知道他的存在,而知道的人則為他取了個名字,叫做「孤獨」。

從未看過世界的人,如何想像這個世界?

「孤獨」的生活非常簡單,只有燈塔、大海、一隻寵物魚、一些順著海流飄來的人類社會雜物,以及一本舊字典。「孤獨」喜歡玩一個遊戲,他會把字典往桌上一丟,閉著眼睛隨手一指,指到哪個字就運用想像力,去想像那個字的意義與畫面。

然而,對一個從來沒見過外面世界的人來說,你覺得他能單純透過「文字」的敘述,就精準地想像出什麼是「足科醫學」、「迷宮」、「雙簧管」、「競走」、「阿拉丁神燈」這些事物嗎?

Photo via: Bookmunch

這些事物,在我們眼中是如此理所當然、顯而易見,但我們卻忘了自己是透過多少的生活經驗與潛移默化,才稍微掌握了這個世界的部分樣貌。然而,在「孤獨」的想像裡,這些字詞卻成了各種光怪陸離、天馬行空的幻想。看他對燈塔裡的燈具敲敲打打只為了「喚醒阿拉丁神燈」,那些畫面如此荒謬,卻又如此情有可原。

寂寞孤單的囚禁人生,出現一線曙光

「孤獨」的生活就這樣日復一日過了下去,直到一個年輕船員的出現。

這個年輕船員的背景是一團謎,我們只知道他坐過牢,不喜歡和人交際,脾氣也不太好。他為了討生活,在小鎮上找到了物資補給船的工作,每兩個禮拜都和一位脾氣暴躁的船長一起送物資到「孤獨」居住的燈塔小島上。

當他發現「燈塔怪人」的存在後,內心大受震撼。身為一個被囚禁過的人,年輕船員深深品嚐過孤獨的滋味,於是對「孤獨」感生了強烈的好奇、同理與惻隱之心。有一天,他決定背著船長,偷偷放了一張紙條在給「孤獨」的物資箱裡,紙條上只寫了一句:「有什麼能讓你開心嗎?」

這一句話,在「孤獨」的世界裡敲開了一條裂縫,天光瀉下,從此,他的人生再也不同。

我們的思想,是大小不一的牢籠

「孤獨」後來回信了嗎?「孤獨」最後離開那座囚禁他的燈塔嗎?「孤獨」能承受大千世界的衝擊嗎?故事的轉折與結局十分精彩,我不在這裡爆雷,請大家自己去讀《孤獨》這本漫畫。

Yuval Noah Harari 在《人類大歷史》(Sapiens: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)這本書中,曾經寫下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話。他的大意是,每個人的內在都是一所監獄,我們的世界觀、價值觀、人生觀被囚禁在這小小的房間裡,但只要我們獲得了新的經驗、新的知識、新的體悟,這個房間就會變大。

Photo via: Twitter

然而,人窮盡一生都不可能得到全天下的知識,也無法體會千姿百樣的人生,我們的生理構造與壽命長短本身更是一種限制,所以我們的思想監獄雖然會因學習與思考而變大,但牢籠卻永遠不會真正消失。

《孤獨》這本漫畫,用優雅美麗的線條,電影分鏡般的畫面,探討了何為「牢籠」。

「文字」是一種牢籠。對一個從來沒看過蘋果的人來說,在紙頁上閱讀一大段關於「蘋果」的文字描述,都遠不及他把一顆真實的蘋果拿在手裡,去看、去聞、去吃、去感受所帶來的經驗豐富度。

如古人所說,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,我們有太多的知識與想法只停留在「理論上」或「形而上」的層級,卻從未自己親身去經歷過,因此無法逃脫片面意義的牢籠。

Photo via: Imgur

「安全感」是一種牢籠。「孤獨」長相畸形醜陋,這樣的生物,獨自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燈塔裡,絕對比生活在險惡的人類社會裡還「安全」。然而,除了「安全」之外,他什麼都沒有。而我們在人生中,往往也會為了安全感、熟悉感與習慣性而待在「舒適圈」裡,我們得到了穩定與安全,卻沒意識到自己同時犧牲了其他的所有。

「出身」與「父母」是一種牢籠。「孤獨」的父母從一出生就把他關在燈塔裡,一方面是感到丟臉,一方面也可能因為是愛,不忍見他在人類社會裡受到傷害。然而,無論是羞恥還是愛還是其他的什麼,孤獨的父母從未問過兒子的意見,就擅自決定了他的一生。

「我是為你好」這句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我們在人生中,究竟承擔與接受了多少他人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投射、期待與操控,到了最後還誤以為自己「別無選擇」?

其實我們都是自由的,只是我們不相信

衝破牢籠的,是人的好奇心、連結人心的同理心,以及面對未知挑戰的勇氣。

《孤獨》裡有一段轉折深深震撼人心。

「孤獨」在我們眼中,是一個被困在牢籠裡的可憐人,但從他自己的視角來看,卻是另一種解釋。有天晚上,他又在玩翻字典的想像力遊戲,指到了「旅行」(Voyage)這個字:

「VOYAGE N.M. 旅行 陽性名詞

一個人遠離自己原本居住地的空間移動行為。依移動的目的與性質可區分為遊覽觀光旅行、商務公務旅行或者是科學研究考察的旅行……」

「孤獨」看著字義解釋,想了想,對魚缸裡的寵物魚說:「一艘固定不動的石艦,花崗岩製成的船,不會隨波逐流。它不會帶我們到任何地方…… 它永遠不會靠岸。『乘著』燈塔,我們永遠不可能在任何港口停靠。」

曾看過一個故事,一個長年被鐵鍊拴住的大象,後來被釋放後,也只會繞著周圍方圓幾尺內轉,還以為自己仍被囚禁著。習慣使然,即便實體的牢籠消失了,內心的高牆卻仍高聳堅固。

Photo via: ArtStation

「囚禁」,很多時候並非身體上的限制,而是心理上的障礙。

每個人都是大大小小的孤島,從我們眼中望出去,還以為自己是艘行駛中的船艦,卻在無邊無際的汪洋中不斷漂泊,始終寂寞而到不了岸;然而,當我們跳出個人視角,才會發現,孤島就只是孤島,唯有不畏旅程與未知的艱辛與風險,邁開雙腳走向其他的島,踏入外面的世界,我們才有可能在人生中找到靠岸的溫柔鄉。

其實「孤獨」從未被囚禁,他只要跨上每兩週來一次的物資船,就能離開絕境。

我們和「孤獨」一樣,對外面的世界心生恐懼,於是為自己設下了許多想像中的牢籠,以為自己無路可去。然而,很多時候只要一個思想的轉換,你就會突然意識到原來牢籠從來不曾存在,原來,我們一直是自由的,只是我們不相信。

《孤獨/TOUT SEUL》

作者/克里斯多福・夏布特 Christophe Chabouté

譯者/劉厚妤

出版社/木馬文化

一部深刻描繪現代人內在情感的圖像小說,直指人最本質的精神困境:孤獨的存在

面對外面遼闊世界,未知的未來使人心生恐懼

人,該選擇孤獨過活或者勇敢迎向遼闊的世界?

歐洲漫畫詩人,克里斯多福・夏布特(Christophe Chabouté)以細緻的圖象優美呈現人心深處,永恆的孤寂感受以及追尋自由的渴望。

《孤獨》故事講述了一個畸形怪人,父母出自於關愛,將他禁閉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座燈塔上,每天只能憑藉想像力生活。因為相貌醜怪,他一出生就被藏在燈塔中,與世隔絕,獨自生活五十多年。陪伴他的是父母留下的一本舊辭典,這也是他與外面世界的唯一連結……

《孤獨》是 2009 年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入選作品,目前已有德語、日語、西班牙語、波蘭語等多國語言版本。它在 2015 年 4 月還被法國話劇導演搬上戲劇舞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