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事創作其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,有時候你花好幾個小時絞盡腦汁,同一篇文章改了再改,最後天都黑了,還是對成品不滿意,沮喪洩氣,連摔筆的狠勁都喪失。但在某些奇怪的時刻,「靈感」會突然降臨,例如洗澡洗到一半、睡了兩個小時突然在黑暗中驚醒、和情人吵架的某個瞬間……,
當靈感降臨時,真的有一種神助我也的感覺,絕妙點子突然照亮原本糾結成一團的思緒,殺出一條活路,創作進入一種愉悅的自動化心流狀態,寫出來的成品連自己都驚艷。
很多創作者把「靈感」這種東西說得很神,好像是古希臘德爾菲神諭一樣,神通過神選的少女們傳達祂的旨意。但真正長時間創作後,發現「靈感」真的不是什麼神奇的東西,而是一個人內在所知所感的隨機排列組合。
人無時無刻不在吸收學習,不只是看書、電影、聽音樂,就連走在路上感受城市氣氛、和某個朋友隨意的聊天、某個你見過即忘的圖像,全都會進入我們心中的「儲存庫」裡,各種東西在裡面碰撞質變,而某些事物最終會被一條邏輯線串起來,從潛意識浮出意識,成為「靈感」。
以前我是沒有「靈感」就不想寫作的人,但後來才慢慢發現,專業的創作者/藝術家,是能在沒靈感的時刻,也能進行創作的人。
發覺這點後,除了工作外,我也非常重視豐富自己內在的「儲藏庫」這件事。無論多忙,每個禮拜天,我都會找一家舒適明亮的咖啡廳,看一個下午的書和雜誌,偶爾看部電影,隨筆寫些東西。
接下來,想和大家分享我的週日都做了些什麼事、看了什麼書、聽了什麼音樂、看了什麼電影:
本週書單:
1/ 《Popeye》雜誌:看不懂日文,但從圖片和辨認得出的漢字可以大概拼湊出個意思,但主要還是喜歡隨便翻翻,感受一下雜誌的編輯邏輯和排版設計。
2/ 《批判思考: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》:人用語言思考,因此解讀與批判文學作品,也是一種哲學的思辨過程。這本書用深入淺出的方法講文學批評的流變,從柏拉圖一路講到後現代主義,並將文學批評與不同時代的文化背景做連結,讓人能很清楚地了解文學、歷史、哲學、流行文化等,如何交錯影響。非常推薦這本書。
3/ 《作家生存攻略》+《文壇生態導覽:作家新手村》:朱宥勳在這兩本套書裡,不僅展示了「文壇」的種種生態,也破解了很多關於創作者的「迷思」。我特別愛「文學人幻覺圖鑑」與「文學人意識形態」這一章,裡面討論到很多創作者可能會有的幻覺,例如創作一定要悲傷負面才叫有深度?靈感真的那麼神奇?做人雞掰不會說話,會被封殺?讀太多理論的東西,會抹殺創作的感性與才華?把興趣當飯吃會吃土?
Weekend Playlist:
1/ 《Peacock Tail》 – Boards of Canada
2/ 《New Frontier》 – Koresma
3/ 《High Tide》 – Brothertiger
4/ 《Try Walk With Me》 – Joe Armon-Jones Feat. Asheber
5/ 《Breathe》- Alfa Mist
6/ 《Sun for Someone》- Oscar Jerome
7/ 《Shahmaren》- Sevdaliza(最近真的超愛這個伊朗裔荷蘭歌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