偶爾和出版社或在媒體當編輯的朋友聊天,發現工作最累的部分,不是寫稿,而是改稿。
編輯除了自己寫文章之外,有時候還需要審核外稿寫手的作品,但不是改改錯字就好,而是要當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溝通橋樑。這個角色,有時候像婆媳問題裡的三明治丈夫,婆婆生活經驗豐富,自有一套不易撼動的人生觀,而媳婦也是別人的女兒,也有自己的脾性與堅持,當兩者碰撞時,勢必得磨合,不是一個人丟出什麼,另一個人就全盤接受。而編輯在這個過程裡就像夾心內餡,必須綜觀全局,雙面顧慮,做出最合情合理的選擇,完美黏合兩片餅乾。
每個網站都有其調性,讀者也有不同的閱讀喜好和習慣,所以在審核外稿時,除了基本的順暢度和知識量外,還要顧慮整個文章的架構是否足夠吸引人、觀點是否前後矛盾等等,所以在保留作者原汁原味和符合網站調性上求平衡,是一件很考驗的事情,也是各種麻煩的起點。
有些作者把「改稿」視為一種人身攻擊,其實我不是不能理解,我以前也很討厭被改,覺得專業上被人質疑,但後來自己當編輯後懂了,改稿不是說你笨或做錯什麼,而是有許多超出作者與編輯個人的考量而不得不為之。
曾經遇過一位外稿作者,明明已經與他討論好主題走向,但文章交來,簡直狗屁不通,字句間還有濃厚的性別歧視意味(但這位作者本人並沒有意識到),發回去改,改了三次,每次都比前一次差,編輯建議寫得越來越詳細,幾乎是要幫他寫完一篇文章了,成品到最後還是差強人意,這才發現有些問題是編輯救不了的。但幽默的是,改到最後,這位作者火氣也上來了,跟我說「你有什麼建議,最好全部一次講出來」,同時還私下越過我,跑去與我的上司抱怨,暗示我在找他的碴。
還好上司和我站在同一條船上,對這位作者的奇葩行徑也感到十分驚嘆。我很想和他說,其實我真的沒空找你碴。我一天平均要寫 3000-6000 個字,腦子整個塞爆,每天最大的爽事,就是收到一篇完美無缺的稿件,精彩到令人渾然忘我、忘記自己是在改稿,看完後還迫不及待想與讀者分享,而不是改一篇爛泥文章,越扶越爛,壓榨所剩無幾的時間和腦力,更何況,我根本不認識這位作者,一個與他素未謀面的編輯,有什麼理由要找他的碴?
還遇過一位作者,和他在電話上討論修改細節,他卻不知怎的,字字句句透著尖酸刻薄,「這個地方我想要用這個英文字的概念去解釋,這個英文字我想妳應該還聽得懂吧?」「我不是做媒體的啦,但我以一個做過民族誌經驗的人來告訴妳……」,又削又剜的,每一次請他修改文章,都是一種抗壓訓練,跟這種人說話不能生氣,只能無視一切地就事論事,否則工作會做不完(哭)。
對我來說,原創性與個人風格絕對是第一重要,但作者在投稿、收稿費的時候,還是不能忘記從「商品」的角度去檢視自己的作品。文人談錢並不俗,因為文人也要吃喝拉撒。一篇文章寫好後,還要「賣對人」,有的人千辛萬苦煮了一鍋紅酒燉牛,拿去一家純素餐廳問對方要不要買,對方拒絕,不代表紅酒燉牛不好吃,只是不適合。不過賣錯人還不是最恐怖的,無藥可救的是把一鍋牛煮爛了,廚師本人還覺得很好吃,怪別人不懂得品味,批評者都只是嫉妒他。
改稿的經驗,讓我發現學會接受建設性批評雖然很重要,但這件事說比做容易,因為人要先放過自己,才有能力用健康心態去接納、反芻負評。一個自負、自卑、沒安全感或完全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,在接到批評時,很容易就會做出狹窄的心理投射,為保自尊,下意識就怪別人找碴。但事實上,除非你與某人有利益上的競爭,一般人根本是忙到沒空找麻煩的。要進步,首先要穩定心性,才有餘裕客觀評估批評。
人是天生愛聽故事的動物,永遠都渴望美好事物帶來的驚奇,這個世界也永遠歡迎精彩動人的作品,這個全球化網路時代,沒什麼懷才不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