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最喜歡的一本詩集,是《掙扎的貝類》,作者叫「煮雪的人」。
光是「煮雪的人」這個名字,就暗示了作品的奇特個性,為什麼有人要煮雪?雪能煮嗎?煮了之後要幹嘛?這其中有太多可以吐槽的荒謬點,反過來說也有卡夫卡式的徒然虛無,讓人想要笑又想要哭,而這本詩集,寫的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荒唐人生,以及繁榮現代生活背面的巨大黑洞。
煮雪的人曾說自己寫的詩叫做「小說詩」,在《掙扎的貝類》中,一首詩就是一個完整的極短篇故事,一場詭異夢境,一則現代寓言。沒有高深莫測的文字,只有平鋪直述的敘事,但明明乖乖跟著故事線往前走,怎麼走著走著,就掉入一個莫名其妙的情結裡去?
許多首詩的背景,都發生在獨立於人類歷史之外的未知時空,例如廢棄的高速公路,因為未來新型交通工具的問世而遭人遺忘,後來成為遊民的聚集地,以及人們重新與陌生大海接觸的懷舊甬道;例如夢中圖書館,收藏了全世界人的夢,書架上每一刻都有新的書憑空出現,傾訴做夢者本人都記不得的思想洪流;例如百貨公司的下水道,裡面棲居著不適任的員工,賣過季商品給繳不出卡債的客人,自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地下小社會,空前繁榮;還有夜晚沙漠中的華麗餐廳,比海市蜃樓更莫名其妙的存在,想逃跑的人,最後都成了沙漠中仰天無語的仙人掌,虛無中的綠意盎然。
煮雪的人帶我們飛天遁地進入各式各樣的情境,而那些場景總有種末日感,或許是因為,每首詩表面雖然佯裝無害,其實卻飽含對社會問題的批判,以及對人類生存本質的探詢。故事的表層也都是明亮的,卻藏不住外洩的空虛、腐敗與疏離,那是現代消費社會的最佳寫照,我們被眾多華麗繽紛的事物引去了注意力,庸庸碌碌,沒意識到頭來,我們不過是在無意義的真空之間孤芳自賞、愛慕虛榮,現實的荒謬程度,和夢境不相上下。詩中夢境裡的每一個鋪排,每一條情節路線,看似無厘頭,其實都深具意義,就像我們的夢,總把現實生活中不敢面對的、故意忽視的、刻意遺忘的種種,重新排列組合,幻化成看似跳耀神秘的視覺象徵,溫柔朦朧,說的卻是最尖銳的真相。
與詩集同名的詩《掙扎的貝類》,作者在深山裡的一間海產餐廳,看著老闆處理掙扎的貝類,不禁使他從牠們的角度思考,「掙扎的貝類,是否曾經夢見廚房?」貝類誕生於大海,無論是山林還是廚房,無論是廚師還是海產餐廳,全都是牠們絕對無法理解、超出於牠們演化意識的超現實概念,牠們或許連海洋是什麼都不清楚。但貝類們依舊不斷誕生與死亡,只能徒勞地在刀俎上短暫掙扎,不明不白地活過一生。其實我們的人生,和那些砧板上無助蠕動的貝類如出一徹。如此處境,就如《燃燒的旋轉木馬》中刻畫的場景,遊客們眼睜睜看著遊樂園的旋轉木馬起火燃燒,所有人包括消防員都束手無策,遊樂園廣播傳來的指示與逃生無關,而是「請各位遊客留在原處,」「靜待世界瓦解。」覺得真是不負責任,但想想,人生荒誕到一個程度,真的只能撒手不管地笑了。
《掙扎的貝類》,就是這麼一本表面明亮內裡黑暗,用罐頭笑聲般事不關己的冷調幽默戳弄人生真實的詩集。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封面設計,書封是色彩粉嫩的貝類,剝開書衣,底下卻是黑暗中火焰滾煮的對比。文字平實簡單,容易閱讀,我想就算平常很少讀詩或抱怨看不懂詩的人,都能輕易上手。但它的後座力卻一點都不單薄馬虎,它像夾帶著複雜物質的七彩糖果,吞下之後,必得經歷一翻思想質變,讓你不得不用新的眼光環顧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