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名廚吃四方》:尋找屬於 Anthony Bourdain 最完美的一餐

閱讀 Anthony Bourdain 的《名廚吃四方》( A Cook’s Tour: In Seach of the Perfect Meal ) ,是一個集唾腺分泌、腎上腺素噴發、視覺與聽覺紛呈爆發的體驗。
他寫在薩哈拉沙漠的孤獨沙丘之中,大口撕啃烤全羊的自由奔放,肉汁肆無忌憚地從嘴巴流到手上、再滴落於炙熱的沙;他寫在越南的窮鄉僻壤間,吃著家常料理邊吞雲吐霧的過癮痛快;他也寫深入泰柬邊境的萬惡之城,美食還沒吃到幾口,卻先被武裝份子遇上的驚險。
常駐在美食大城紐約、浸淫廚藝數十年、吃遍世界各大洲美食的 Anthony Bourdain,心中一直有個疑惑:世界上究竟存不存在最完美的那一餐?

為了這個問題,他帶著狂野不羈又多愁善感的靈魂,踏上巡迴世界品嚐美食的旅途,而這些故事片段都被收錄在《 名廚吃四方》這本書裡。Anthony Bourdain 寫得不單純是食物,而是食物背後那些既色彩繽紛又恐怖殘酷的文化歷史,也寫他個人在面對蒼茫世界時,從內心深處湧出的泊泊熱血與人道情懷。

Anthony Bourdain 的奔放、幽默與真性情

「我在想,亞洲一定有很多人陽痿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解釋。幾乎你所能想到的每一件事,似乎都是專為壯陽而深入研究。」
看到這句話,我馬上大笑,它當然不是書裡最美麗的句子,但我覺得它卻精闢地展現了 Anthony Bourdain 這個人的風格與態度。

在電視上,他看起來總是一副抽了整晚大麻,早上不情不願被電視劇組挖醒的人,在這種悶悶不樂的狀態下,他的美食評論總是有點尖銳,有點諷刺,但卻不難看出他態度認真、對一切抱持著真心的好奇。
然而,在《名廚吃四方》中你或許會對 Anthony Bourdain 的印象翻轉。有些人比較不會說話,卻能毫無窒礙地用文字傾訴滿腔熱情,我覺得他就是這一型的人。Anthony Bourdain 的文字真實而深刻,處處充滿他獨樹一格的幽默,每每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折處逗得讀者捧書大笑,甚至還數度調皮對電視工作同事惡作劇,流露出難得的調皮一面。
而他對自己身為「西方人」身分探詢世界的態度也十分直白,很多我們亞洲人習以為常的事物,卻會令這位大廚與名作家感到困惑不解。你可能會覺得他對榴槤、燕窩甚至蛇酒小題大作了點,但卻因為從他的視角看到自己習以為常的文化,反而得到不太一樣的啟發。

叛逆形象的背後,更多的是溫暖的人性關懷

Anthony Bourdain 是個很沉浸在文化中的人,他用細節堆砌起來的文字讓人讀來身臨其境,閉上眼睛就宛如和他走了一遭世界,而我想他這樣的特色,或許很大原因在於他很愛電影吧。
在書中,他常常把眼前情景與某部電影的畫面連結起來,例如在他描寫越南生活時,就數度提起了經典的越戰電影《現代啟示錄》(Apocalypse Now),美食超越了美食,與真實及虛構、歷史與文化融合起來。

但就像電影總帶出細膩的人性面向,Anthony Bourdain 看世界的方式也非常聚焦在細節,非常敏銳,也充滿著自省與人道關懷。他曾在西貢度過了收穫豐富的幾天,最後一日他在人聲嘈雜的市場中享受鴨仔蛋、越南燉湯與冰涼的 333 啤酒,正當整個人心情飛揚愉悅時,他突然在路中央遇見一個人。
那是一個全身被火燒傷,已經喪失人形的人。
熟知美越戰爭歷史的 Anthony Bourdain,腦中馬上被排山倒海的震撼驚懼與自我質疑洗刷,在世界之惡與不幸之人的面前,「尋找美食」這件事對他來說突然變的蒼白而毫無意義。
後來,Anthony Bourdain 回到飯店房間後整整在裡頭待了 24 小時,含著淚不吃不動,電視小組還以為他崩潰了。

完美的一餐在哪裡?

Anthony Bourdain 在一個六月天自殺離世。

在他死後,重新閱讀這本《 名廚吃四方》,多的更是一種五味雜陳的感受。
所以,他最後找到世界上最完美的一餐了嗎?他尋找的是舌尖上的美味,還是想透過味覺記憶拼湊內心失落的某一塊?是不是有些靈魂缺憾,無論如何都無法填補?
身為遠遠遙望他的粉絲,這些私密的人生哲學問題或許永遠不得而知,只能嘗試從他的文字與旅途影像,嘗試抓取他經意或不經意留下來的啟發。書讀到最後,知道尋找的最終的目的已經不再是什麼「最」怎樣的事物了,他走走停停、反芻思考,用心感知生活中的每個紋理,或許最完美的事物不在最終的某個目的,而存在於人生片刻間激發的火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