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訪李函 Kiwi Lee︳從網拍走向國際:「我是一個以恨做為動力的人。」

Photo via: @KiwiLee

15 歲的時候,你在做什麼呢?
可能是在考試券中焦頭爛額,可能是期待著下課後與初戀情人的約會,可能是重複聽著那幾首讓你感動莫名的流行歌曲。
而目前社群網路有著上萬粉絲追蹤的李函,當時正忙著不被家裡「斷炊」。

李函:「第一次登上雜誌,臉小小的一塊卻好開心。」

「我媽知道我想當模特兒時,很了斷地跟我說『要當就再也不要跟家裡拿零用錢』。」李函回想。
她來自一個普通的家庭,爸爸是台灣人,媽媽是韓國人。從小她的伯伯就喜歡拿攝影機到處拍照,也很喜歡找李函當 Model,「我應該就是從那時候開始,培養出喜歡擺 Pose 拍照的興趣吧!」
但觀念較為保守的媽媽一開始卻反對李函走上模特兒之路,不過天性叛逆的她反而被媽媽那句決絕的話給激到,有點賭氣又有點想證明自己似地,在無名小站上發佈一張又一張的自拍照,並將照片寄到不同的網拍商店毛遂自薦。擁有模特兒天賦與單純傻勁的她,很快就憑著這種「向前衝」的氣勢吸引到業界人士的注意。
「當模特兒的事我整整瞞了我媽三年,」李函笑著說,「還記得我第一次登上雜誌的時候。我的臉在頁面上只有小小的一塊,但我好開心喔,還買了四五本送給同學。」
回想事業剛起飛時的懵懵懂懂,李函認為工作上有時候最重要的不是企圖心,而是熱情傻勁。

photo via: @KiwiLee

「我是一個以恨作為動力的人。」

或許就是因為這種不服輸的性格與相信自己的勇氣,讓李函在現今一片 Influncers 中闖出了獨特性與位置。但在這個龐大複雜、四處暗藏著輿論偏見與立場矛盾的職場上,單憑「不服輸」與「相信自己」,真的足夠嗎?
「我是一個以『恨』做為動力的人,」李函說,「我是網拍出身,以前大家會看不起網拍 Model,但我就更因為這樣想去證明自己。」下定決心後,李函除了在台灣繼續打拼,後來還乾脆拉了一卡皮箱主動去香港找尋機會。不久之後,她就成功成為第一個登上知名時尚紙本雜誌的網拍模特兒,無言地向外界證明了,她的能耐與潛力比任何人以為的都還要大。
「但就算這樣,偏見還是很常見。有些人會覺得我看起來很跩什麼的,但這其實是我的『保護色』,為的是不讓大家欺負我,」李函說,「我還是會觀察人啊,如果我覺得這個人滿 Chill 的,才會顯露我真正的一面,免得頻率不對嚇到別人哈哈。」


「有種妳其實私底下很搞笑的感覺。」
「我超好笑的!」李函眼睛一亮。
「那妳現在說個笑話。」
「皮卡丘金雞獨立,猜一個字。」她說。
讀到這裡的大家,一起猜猜看吧(猜不到網路上有答案)。

Photo via: @KiwiLee

「真正厲害的,是能兼顧自我與商業考量的人。」

真實的李函,與螢幕上的李函很一樣,又很不一樣。
她的照片雖然都走高冷路線,但她本人其實是冷面笑將,再熟一點的話,或許還能體會到她雙魚的溫柔。但李函的叛逆性格,卻台上台下始終如一。
但在人常常身不由己的職場上,「叛逆」究竟是個優點,還是終究得成為一種自我矛盾?
「我覺得真正厲害的,是那些能兼顧自我與商業考量的人,」李函說,「我剛開始會覺得,懂你的人就會懂你,我認為粉絲重質不重量,我需要的不是腦粉,而是那些會支持你做自己的人。」
對於台灣的環境,李函也分享了看法,「我去時裝周時學到了很多。你在國外會看到形形色色的人都能發光發熱,但台灣的審美觀就相對比較單一狹隘,」她說,「但你還是必須在堅持自我個性的同時,也保持工作上的專業。像我的 IG 照片就是我的作品履歷,但在 IG Story 我就會展現真正的我,而我一直從未簽入經紀公司,也是怕會受到限制變得不像自己。」
「如果全無限制,妳會叛逆到什麼程度?」我好奇問。
「那樣的話,我現在應該染了一頭白金髮,一邊 20 個耳洞耳環全部戴上,身上的四個刺青也會露出來吧。」李函笑著說。

Photo via: @KiwiLee


遊走在主流與非主流界線之間的她,懂得異中求同、同中求異的重要,也懂得拿捏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。幾年下來,她認為工作雖不見得能完全符合個人初衷,但只要能找到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價值,就能獲得極大收穫。
「你的工作要是你最大的興趣,你才能真正享受,也才能把它做到最好,」李函說,「我是模特兒的意見領袖,必須要有點責任感,我想要向大家展現『做自己』是可以的。」
在這個充滿複製人 Infleuncers 的時代,李函的理想與努力,的確替我們帶來不同的期待。

採訪原文刊載於 A Day Magazine X Hennessy 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