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台北女子的書寫,總是那麼私人而瑣碎,卻發散出不可思議的共鳴能量。作家拆解日常的肌理,質疑尋常底下的不合理,於是我們跟著感傷落淚、義憤填膺,曾經莫名其妙受到的傷、本來以為無人理解的痛,都在讀過一字一句後,被理解與撫平了。
前陣子很紅的《俗女養成記》,講出女子對大都市的幻滅,以及與自己和解的過程;幾乎人手一本的《老派約會之必要》,痛快地寫出了我們不敢說的真實心聲;近日討論度很高的《台北家族,違章女生》、《我還是會繼續釀梅子酒》等書,也貼切地勾勒出一代台北女生與都會生活的真實寫照。
這篇文章,我想推薦我私心喜歡的幾本書,它們都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寫出台北女子的生活與情愛,讀起來時而輕鬆溫暖,時而扎心疼痛:
《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》
鄧九雲
賣內衣的阿姨、臉上有疤的第三者、愛情逐漸崩毀的年輕女孩……,13 個角色,16 篇獨白,一通電話,鄧九雲用蒙太奇式的拼接手法,轉換第一人稱,各自傾訴私密情事,彼此看似互不相關,其實底下卻命運相連。鄧九雲寫字總有種雲淡風輕的縹緲,宛如清晨依舊幽微的光線,不刺眼不突兀,卻在時間中隱藏著豐富的光影流動,而筆下眾女子們的故事,都是那麼貼近日常、似曾相識,但看似溫柔的每一幕,卻在作者鋒利如刀的誠實目光之下,扎出撕心裂肺的血花來。又痛又溫柔,這不正是我們許多人的生活寫照嗎?
作家馬欣的書評寫得貼切:「這本書寫出女生的真實與真實必然伴隨的諷刺。身為女生,看完爽快極了,痛麻得心頭開出血花來。」

《人魚紀》
李維菁
相信大家對李維菁這個名字並不陌生。《我是許涼涼》、《老派約會之必要》、《有形的豬小姐》,還有網路上的李維菁專欄,一本又一本,一篇又一篇,花了無數夜晚,我一字一句吞入腦海裡。
李維菁寫的都是非常日常的事情,但她觀察到的人情世事,有很多或許只有女生才能意會到。例如女人之間的暗潮洶湧、例如面對年齡差距的難堪、例如反抗壓抑女性的挫敗和激情。這本《人魚紀》在李維菁逝世後出版,在她罹癌與治療的過程中寫成,故事「描寫人魚公主即將化為泡沫消失之前一刻,改變心意,往死亡的反方向走去。她離開海邊,走向陸地,開始她的新生活。」
她來到了台北,這座常常下雨的灰色都市。為了學會怎麼運用雙腳,以及了解人類社會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,她報名上舞蹈課,於焉開展了屬於她的嶄新人生。「人魚」多像我們自己,我們有點四肢不協調,有點不解人情世故,總是在成長過程中跌跌撞撞,努力在這個社會,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。

《背後歌》
黃麗群
黃麗群的文字非常刁鑽,有時候有點繞口,那是她犀利如刀、千迴百轉的思緒寫照,讀起來拳拳到肉,非常過癮。
《背後歌》集結了近 50 篇日常絮語,分為「B 級人生」、「青春殘廢物語」與「毛茸茸的」三大類,黃麗群用冷靜的參與者兼旁觀者距離,犀利剖析日常生活底下的種種靈光與荒謬。她寫我們熟悉的便利商店,寫計程車司機,寫青少女們的「空間政治學」,也寫台十一線的好日子。她筆下的場景於妳如此似曾相識,但她的慧黠視角卻讓妳用心眼光重新評估一切。
《背後歌》這本書,每晚睡前讀一篇,讓人心滿意足。

《一定曾經有狂喜,才讓追逐深深寫進基因裡》
朱菲
朱菲一直是我很喜歡的詩人,她的文字有種科學般的工整與冷靜,讀起來有種難以言喻的距離感,但這種距離是舒服的,它給你一個孤獨一人的空間,去面對心底最深的瘡疤,以及無語訴說的失落。《一定曾經有狂喜,才讓追逐深深寫進基因裡》這本詩集是,作者在台北與香港兩地居住時寫成的,在輯一〈虛數的平面〉中,她用數學式的精妙比喻運算難解的自己;輯二〈台北落日中〉,她寫盆地生活的種種獲得與失落;輯三〈港島的夜〉,則勾勒了臨海大城市裡,那些幽微而私人的寂寞。
詩不像小說或散文,有明顯指涉的主角與劇情,但字裡行間卻有不可思議的情感共通性,在城市生活中,那些你曾經感覺過卻忘記的、不知道自己曾經感覺到的,還有感覺到卻不知如何訴說的,都被詩精準地具體化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