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 Praise of Shadows:《陰翳禮讚》的「戀物」生活態度

每一天,視線裡的主角絕大部分是:電腦螢幕、手機螢幕、一閃而過的街景,偶爾一起吃飯人的臉。一切都好明亮,螢幕的光、超市走道的光、城市的五顏六色、日常的人聲噪音、電視名嘴的聒噪不休,還有大街上的廢氣與喇叭。

這座城市的「音量」,無論是視覺的還是聽覺的,都轉到最高最大,這是都會生活的必然,大量生產的總和。當代生活越是便利,物事越是唾手可得,一切就顯得越可被輕易汰換。似乎再也沒有任何人、任何事物,值得我們花大把心思去珍惜保養,愛情是左滑右滑,東西也是丟了再換。

人說魚身在水中,不知水的形狀,過去生活在這樣的情境下,我也從未真正意識到其中的問題。只是這幾年一直納悶,為什麼老是腰痠背痛,為什麼總是焦躁難安,直到最近從積塵的書架上靈光一閃,重新取出了谷崎潤一郎的經典之作《陰翳禮讚》,多年後細細重讀,這才在裡面找到一個答案。

撫平焦躁的戀物哲學

日本文學家谷崎潤一郎是知名的「戀物者」,日常生活中再平凡再微小的事物,入了他眼,突然就注入了飽滿生動的靈魂,這是起源自一個人對周遭世界純粹的好奇心,成全於對「美」的偏執及投入時間的專注。

我想,活在這個用過即丟、資訊爆炸的社會,應該很少人還保有谷崎潤一郎這種「好奇」與「專注」吧?但或許正因為缺乏這些對人生、對生活的敏銳覺知,才讓我們年年月月如無頭蒼蠅般倉皇亂轉,惶惶不知所終。

如果你也頗有同感,那讓我們一起靜下心來,體會一下谷崎潤一郎眼中的世界。首先,他是這麼描寫「唐紙」與「奉書紙」的:

西洋紙的紙質有種反射光線的味道,可奉書紙與唐紙的質地,宛如棉柔的初雪表面,輕飄飄地將光線吸入其中。而觸感也很柔軟,隨便怎麼折疊扭曲都不會發出聲音,宛如觸摸樹葉一樣安靜、溫潤。基本上我們看到亮晶晶的東西就會不安心。

接著,這是甜點「羊羹」在他眼中的樣子:

如此說來羊羹的顏色不也同樣充滿冥想的色彩嗎?半帶透明晶瑩如玉的肌理,彷彿連最深處都吸收了日光,蘊含如夢似幻的微光,那種色調之深奧、之複雜,是西式點心絕對見不到的。奶油與之相比是何等膚淺、單純。

在《陰翳禮讚》中,谷崎潤一郎時常拿「明亮的、進步的」西方與「幽暗的、深沈的」東方比較,他認為世界各地追隨西方的現代化是鋭不可擋的趨勢,但在東西融合的過程中,有許多幽暗微妙的東方美,在西方強悍剛硬的「明亮」與「除魅」浪潮之中,失去了原本的靈魂。

例如日本漆器的泥金工藝,放在光照明亮的地方,那金色只顯得表淺俗艷,原因是,當初日本匠人在繪製時,身處的是幽暗的空間,理所當然也創造了能在黑暗中流光溢彩的藝術,當置換到了一個不屬於它的文化環境中,就顯得怪異不合。

表面那種晶亮的光澤,一但放置在暗處時,映著款款搖曳的火焰,會讓人發現靜謐的室內原來也有風不時吹過,緩緩誘人陷入冥想。

它在榻榻米上流過條條小溪,蕩漾清湛池水,只見處處皆可捕捉到一盞燈影,細微、柔弱、忽明忽滅,彷彿要替黑夜本身織出金泥似的花紋。

《陰翳禮讚》寫的是物,但真正談的是生活思想。

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器物的氣質,一種文化也有一種文化的物品神韻,而我們每天選用的東西,影響我們的所知所為,而如此養成的習慣,再反過來決定我們會如何看待「物」這樣的有形體。

有人說,想看透一個人的性格,只要去他房間逛一遍就夠了,看他穿哪些衣服、用哪些東西、怎麼對待物品、如何編排個人物件,我想這說法不無道理,這種「識人術」或許還比星座更準。

我有個朋友在紡織廠工作,替許多有頭有臉的大牌子製造衣服,有次她告訴我他們每日每月生產的布料總量,以千公噸千公噸計,數目之龐大讓人瞠目結舌。我們心中不約而同浮現一個問題:人類真的需要那麼多衣服嗎?

關於即看即買、用過即丟的快時尚問題,我想已經討論很多了,但除了衣服外,我們身邊所有的東西不也是如此嗎?常常身在大賣場、百貨公司、商品市集等地,見到許多廢到笑的無謂產品、販賣幻覺的保養品、剝削個人不安全感的安慰劑,覺得到底為什麼我們會需要這些東西?為了稍縱即逝的「小確幸」,為了填補生活的無聊,還是為了滿足商人營造的階級身份與虛榮心?

或許我們都該練習《陰翳禮讚》式的「戀物」精神。真正張開眼睛,去觀察生活週遭的世界,外表粗糙的器皿握在掌中的溫暖、水瓶在夕陽斜照下的迷人曲線、與情人親密時手指按入對方肉體時形成的圓潤凹陷,竟如此充滿無聲情慾…… 人與物產生肉體與精神上的緊密連結,用充滿愛意的眼神互相看待,如此,生活處處是「美的高潮」。

練習一次只做一件事情,不要邊吃飯邊看劇,而是好好看劇,或好好吃飯。練習長時間觀察微小的事物,街上窗花的造型、碗盤底層的紋理,看看光影如何變化,顏色又如何隨著光影而改變。許多從未注意過的美與驚喜就藏在這裡,有意識地吸收他們,讓那些形色氣味在腦中進行化學變化,然後有一天,你會發現「品味」應運而生。

「戀物」就是一種專注,一種冥想,一種梳理紛亂思緒的精神修煉,它讓我們學會活在當下,真正看透眼前的事物,當注意力與眼神聚焦了,我想原本失焦模糊紛雜的生活,也會開始變得清晰而分明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