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編輯一晃眼就快四年了,職稱前面不知不覺多了「資深」兩個字,有時回想當初菜鳥的樣子,總是那樣的慌張還要強作鎮定,就覺得有點好笑也有點惆悵。這幾年的確學到了很多,但讓我真正意識到「菜鳥」與「資深」之間的不同的,是等我開始經手 Freelancer 履歷之後。
每個月我們都會從世界各地收到數十封履歷,其中 80% 完全不知所云,15% 是各種奇葩狀況,只有剩下的 5% 是真正有才華有實力的人選。
不知所云的情形,例如文章邏輯不通順、觀點自相矛盾,前面說「女人要靠自己」,最後卻以「嫁對男人才會幸福」做結尾。有的是太過「自溺」,用大量感性文字堆砌文章,但說到最後,只不過是在講一個三句話能說完的老生常談。常常整篇看下來,完全不知道作者想要表達什麼,最後只好默默關閉視窗。
而 15% 的奇葩狀況,包括作品集只給個人 IG 連結的,點進去看都是些生活照和日常隨筆,不清楚這是想要求追蹤還是求職。也曾遇過在自介裡大談政治立場的,很想建議作者直接投稿政治論壇。
剩下的 5%,是真正厲害的人。他們文筆通順、邏輯清晰,但最讓他們與眾不同的,是他們的格局眼界比一般人大,對身邊環境的樣貌變遷特別敏銳,所以他知道哪些是「有價內容」,哪些只是活在自己世界的「日記式」文章;他也知道自己與眾不同的優勢在哪,於是在這個人人都宣稱對「旅遊、時尚、美食」等題目有興趣有一套的時代,他們能跨越這個基本到幾乎沒有意義的「門檻」,去滋養出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,頻頻寫出具有個人代表性的作品。
很多人說這個社會很競爭,但自從我看了上百封履歷後,卻覺得這個社會一點也不競爭,真正厲害的不過那幾個人。大部分人的盲點,都是太過活在自己的世界。
我剛當編輯時,最大的弱點就是太活在自己的世界。以前跌跌撞撞,不知道原因,現在累積了點工作經驗、從另外一個角色去看創作者後,才終於明瞭很多事情。
例如以前在選題材時,我不了解為什麼別人寫無聊的明星八卦可以,我想寫非洲有趣的飲食習俗卻不行,後來才知道原因其實很簡單,因為我是在幫時尚媒體工作,不是在幫國家地理頻道寫文(我當時覺得「飲食習慣」也能算是 Lifestyle 的一環,但現在看來,我只是在無限上綱),每個位置,都應該要有與它相應的「合理」作為,牛頭不對馬嘴,自認再好的作品都發揮不了潛力。
我以前也不懂,為什麼明明一樣在寫感情,有的文章就是能寫到讀者一把鼻涕一把眼淚,有的文章卻只讓人覺得很雞湯很無感,後來才漸漸知道,再華麗再「暖心」的文字,都掩蓋不過觀點薄弱的事實,文章不是一塊壞掉的雞肉,你能用重口味去掩蓋它的酸臭,要讓吃的人真心感動,就要確保食物的「底」是好的,「言之有物」非常重要。
我有個也滿喜歡寫作的朋友,到處投稿,反應卻零零落落,有次他寫了一篇旅遊雜記,幾天後編輯退他稿,禮貌的附上原因:「文章僅敘述旅遊過程發生的事,怕流水帳讀者會沒有興趣」。朋友收到評論後非常失落,他覺得,這些都是他真實發生的經驗,對他來說很重要也很有啟發性,難道這個社會,都一定要靠腥羶色來博取眾人眼睛嗎?大家都沒耐心好好坐下來看一篇文章了嗎?
我讀了他的文章,的確是一篇流水帳,這和他講故事的能力有關,和這個社會的現象比較無關。我相信他的故事對他而言一定很有意義,也很開心他曾經歷印象深刻的事情,但他卻沒意識到「個人經驗」與「大眾經驗」存在著巨大鴻溝,對他來說很有意義的東西,對其他人來說可能完全沒有意義,說起來很殘酷,但現實確實如此。我觀察到好的寫作者,都能在充分展現自我的同時,也敏銳地感知到他個人與「他者」之間的距離,這樣的作者會用「共感」與「同理心」去巧妙地建立橋樑,直白一點的會像雞湯文,高明一點的是那些讓你讀了不禁淚流滿面的文學大作,寫出你甚至不知道存在你心中的情緒。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,讓作品進入大眾的心,如此,文字才能真正啟發與影響人心,而不只是一疊僅能打動他自己的稿紙。
每個人絕對都是活在自己世界的,只是程度高低不同罷了。如果做事的目的只是自娛,那真的可以完全不用管別人怎麼想,但目的若是要進入群眾、取之群眾,就必須一定程度的卸下自我,放開心胸多去聽不同的聲音、認識不同的人、經歷不同的事,盡量別讓自己不小心陷溺在過於自我的世界裡。
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很 “Humbling”,踏上一段旅途很 “Humbling”,我想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。當看的東西多了廣了,才發現自己是多麽渺小,但這並不讓我沮喪,因為世界上好玩的東西太多了,要是自我太膨大,其他東西就裝不下了。
